健康教育

您的位置: 首頁 健康教育婦幼健康詳細

【健康科普】懷孕了,如何及早發現寶寶患有先心病?

發布時間:2024-08-26 15:13 本文來源: 健康教育科

 

 

懷孕了,

如何及早發現肚子里的小寶寶

是否患有先心病? 

如何預防?

這些兒童先天性心臟病健康知識你需要了解……

 

 

1 .什么是先天性心臟病?

先天性心臟病簡稱先心病。是指出生時就存在的心血管結構或功能的異常,是胎兒時期心血管系統發育異常或發育障礙(如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以及出生后應當退化的組織未能退化(如動脈導管未閉)所造成的心血管畸形。先心病約占新出生存活嬰兒的 7‰~8‰,占我國重大出生缺陷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首位。

 

2. 先天性心臟病有哪些類型?

可以把我們的心臟想象成一座房子,房子蓋好以后可能有以下各種問題:

 

(1) 屋子之間的墻有缺損:如房間隔缺損(正常左右心房完全獨立)、室間隔缺損(正常左右心室完全獨立)。

 

(2) 蓋房子時的臨時水管沒有及時除掉:如動脈導管未閉(胎兒時未形成獨立的呼吸功能和血液循環,因此,肺動脈和主動脈之間有一條動脈導管使血液能夠循環,正常在出生時會閉合萎縮)。

 

(3) 房子內的門不能完全打開或關閉:如肺動脈瓣狹窄、主動脈瓣畸形。

 

(4) 冷熱水管之間有瘺道造成冷水不冷、熱水不熱:如肺動靜脈瘺、冠狀動靜脈瘺。

 

(5) 房子內的電線有問題不導電:如先天性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

以上這些先心病類型又以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最常見。

 

3. 先天性心臟病的病因是什么?

 

先心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確。總體來說與下列因素有關:

1) 遺傳;(2) 近親生育;(3) 母親懷孕早期患病毒感染性疾病或服用過致胎兒畸形作用的藥物;(4) 母親患有糖尿病、紅斑狼瘡等疾病;(5) 母親吸煙飲酒、接受放射線輻射等均可能導致胎兒心臟血管發生畸形。 

4. 哪些情況提示患兒可能有先心病?

患兒在哭鬧時出現口唇發紺,經常感冒、生長發育遲緩、汗多、喜歡蹲踞(玩耍過程中突然蹲下,幾分鐘后再度站起繼續玩耍,這種情況反復出現)等,都要留意患先心病的可能。平時發現患兒得了先心病最常見的體征是心臟雜音:患兒可能因為呼吸道感染或其它疾病就診時,大夫聽診發現心臟雜音,這時切不可大意,寧可選擇做個心臟彩超排除一下,也不能抱著僥幸的心理任由發展,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5. 先心病最重要的最方便的檢查手段是什么?

毫無疑問是超聲心動圖,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說的心臟彩超。超聲心動圖不僅可以看到先心病缺損或狹窄的部位,還能測算出缺損或狹窄部位的面積,對整體心臟功能進行評估,判斷有無心臟擴大及心室肥厚等,還能在術后對手術效果進行評估。通常在進行先心病治療前后必須要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  

6. 先天性心臟病可能完全治愈嗎?

先天性心臟病在最佳的時間內經過心外科手術治療或心內科介入治療以后,未出現手術并發癥,并經過超聲復查確認手術成功后,絕大多數患者都可完全治愈,自然壽命及生活質量與常人無異,不影響生長發育及以后的結婚生育;僅有極少部分患者出現瓣膜反流、殘余分流、心律失常(如房室傳導阻滯)等并發癥。先天性心臟病是心臟病中為數不多的可以完全治愈的疾病之一。

 

7. 先天性心臟病會不會復發?

 

這是很多先心病患者術后最關心的問題。一般來講,先心病患者通過心外科手術治療,待手術切口完全愈合以后,心臟彩超復查確認手術成功,先心病就算徹底治好了,不會復發。而通過心內科介入治療,通常需要 3~6 個月以后,再次進行心臟彩超復查,確認無異常才算徹底治愈,永久不會復發。介入治療后的 6 個月內,醫生會要求患者不要劇烈活動,避免再次手術的風險。

8. 先天性心臟病患者術后飲食有需要特殊注意的嗎?

先心病患者術后飲食無特殊注意事項。進行心外科手術的患者飲食同其它外科手術一樣,多進食優質蛋白加速手術切口愈合,避免食用辛辣等刺激食物防止手術切口延期愈合。而手術切口愈合后及心內科介入治療的患者,飲食同正常人一樣即可。

 

 

 

9. 如何預防先天性心臟病?  

 

雖然先天性心臟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確,但為了預防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生,應注意:

(1)避免近親結婚;

(2)結婚前男女進行婚前檢查;

(3)母親懷孕早期避免流行性感冒、腮腺炎、風疹病毒的感染;(4)母親懷孕時避免接觸放射線、輻射源等一些有害物質;

(5) 避免服用對胎兒發育有影響的藥物;

(6) 積極治療各種原發病,如糖尿病等;

(7) 注意膳食合理,避免營養缺乏;

(8)母孕期定期產檢。

 

 

10.如何在懷孕期間及早發現先天性心臟病?  

      

在懷孕期間及早發現先天性心臟病主要依靠懷孕期間的產前檢查得出的產前診斷。產前診斷又稱“出生前診斷”或“宮內診斷”,是指在妊娠期的一定階段,在遺傳的基礎上,胎兒出生之前應用各種先進的科技手段,采用影像學、生物化學、細胞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等技術,了解胎兒宮內的發育狀態,對先天性和遺傳性疾病作出診斷。
目前我國的大部分地區已將產前檢查列入婦幼保健的常規項目。由于染色體疾病、性連鎖遺傳病、先天性代謝缺陷病和非染色體性先天畸形都可以存在心血管系統的畸形,所以產前診斷是發現先天性心臟病的重要手段。產前檢查應針對所有孕婦,高危人群包括:35歲以上、有反復流產史的孕婦,曾有遺傳性疾病的家族史、夫婦一方天性代謝性疾病或者已生過患兒的孕婦,胎兒發育遲緩的孕婦,血清學檢查風險系數在1:300以上、超聲檢查發現與染色體疾病有關的標記或畸形的孕婦。

(1)妊娠7-9周,結合超聲檢查,準確判斷孕齡。    

(2)妊娠9-14周,超聲檢查胎兒頸項透明層。

(3)妊娠18-23周,超聲檢查胎兒重要臟器是否存在畸形

(4)妊娠15-21周,孕婦血清學檢查甲胎蛋白(AFP)、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和非偶聯雌三醇(E3)。

 

兒童心血管病中心  健康教育科

編輯整理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

【健康科普】懷孕了,如何及早發現寶寶患有先心病?